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什么是民营经济?它从何而来?民营经济立法的必要性是什么?它又如何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?近年来,民营经济立法进程明显加快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这部法律究竟在保护谁,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?本文将通过平实的语言、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,为您一一解答这些疑问,带您深入了解民营经济立法的来龙去脉。全文目录如下:

1 民营经济的定义

2 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

3 民营经济的重要性

4 民营经济立法背景

5 民营经济立法内容

6 民营经济立法后的思考

民营经济的定义

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中提到,民营经济组织,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,由中国公民控股或者实际控制的营利法人、非法人组织和个体工商户,以及前述组织控股或者实际控制的营利法人、非法人组织。

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

从起源到转型,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七个阶段:

1 起源阶段(1957-1978):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《国务院关于恢复与发展民营盐滩的指示》。经营主体是集体所有制主体。1966年,集体所有制下的民营胶场逐渐成为胶业主力。

2 萌芽阶段(1978-1980):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劳动力,个体经济与乡镇企业兴起,1982年宪法承认个体经济为公有制经济补充。

3 初步发展(1980年代中期—1990年代初):政策松动,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《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》,提出企业“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”;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“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”,1988年宪法修正案明确私营经济合法地位。乡镇企业崛起,“双轨制”为民营企业积累资本。

4 加速扩张(1992年—2000年):南巡讲话推动市场经济。1993年《公司法》颁布,民营企业开始公司化运作(如新希望、联想)。同年6月,原国家科委和原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《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》,首次明确了“民营”包含着民有民营和国有民营两种经济形式。1996年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》。1997年十五大明确“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”,国企改革中民营企业参与并购(如海尔改制)。

5 黄金增长期(2001年—2012年):加入WTO红利:出口导向型民营企业爆发(如富士康、比亚迪),融入全球产业链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2002年首次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》;2005年“非公经济36条”打破行业准入壁垒,2010年“民间投资36条”进一步开放垄断领域。

6 转型与挑战(2013年—2019年):经济新常态下,创新驱动成为民企发展的关键;互联网经济崛起(字节跳动、华为),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(占全国研发投入70%以上)。2017年《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的意见》强调保护产权。

2018年11月,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具有“五六七八九”的特征。

2019年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》,同年颁布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;

7 新发展阶段(2020年至今):疫情冲击后,政策再定位,民营经济展现韧性。民营经济贡献50%以上税收、60%以上GDP,但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加大。

2022年颁布《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》;

2023年全国工商联在两会期间提交制定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提案;

2023年7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“民营经济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”,出台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》(又称“民营经济31条”)。

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,负责起草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,全国工商联研究起草的专家意见稿也提交给民营局作参考。

2024年2月《民营企业促进法》立法座谈会上,司法部部长透露该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;

2024年12月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初次审议;

2025年2月 草案进行第二次审议。

民营经济的重要性

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,前文提到民营经济具有“五六七八九”的特征,意思是民营经济贡献了50%以上的税收,60%以上的国内生成总值,70%以上的技术创新,80%以上的城镇就业,90%以上的企业数量。这样表述非常好理解也便于记忆。下面我们再从经济贡献、市场活力、创新驱动、社会民生等几个常规维度、以及财新经济指标共同来看下民营经济的占比情况和重要性。

一、经济贡献

1. GDP占比:2023年,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%以上的税收和60%以上的GDP。在浙江、江苏等经济活跃省份,其GDP占比重超过70%。2024年,广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42.3%,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52.5%。

2. 就业创造:据2022年人社部数据,民营经济提供 80% 以上城镇就业岗位,吸纳 90% 以上新增就业。中小企业作为就业主力,每家平均带动 8 - 10 人就业,在新兴产业和服务领域表现尤为突出。  

3. 投资与创新:2023年统计局数据显示,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55%。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0%,贡献了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(科技部数据)。2024年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2.8万家增长至42万多家,占比由62.4%提升至90%以上。同时,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有效专利66.67万件,较上年增长9.39%。

二、市场活力

1. 企业数量:截至2023年底,全国民营企业超5000万户,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%以上。到2024年12月31日,这一数量增长至5650.08万家,占比维持在90%以上。

2. 外贸贡献:2023年海关数据显示,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首次超过50%,成为外贸第一大主体。在跨境电商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,民营企业占比超60%。2024年1—11月,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.7%,高出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速3.8个百分点,占比提升至55.3%。其中,民营企业出口增长9.2%,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为63.3%,在出口顺差中的占比为110.8%。

三、创新驱动

1. 专精特新企业:在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中,民营企业占比分别超过80%和约90%(2023年上交所数据)。

2. 专利与研发: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,民营企业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的75%。华为、腾讯、比亚迪等民企长期位居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前列。

四、社会民生

1. 县域经济支撑:在县域经济中,民营经济贡献了60%-80%的地方财政收入。乡村振兴中,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占比超70%。

2. 消费促进:在电商、餐饮、物流等消费领域,民营企业占比超90%,如阿里巴巴、美团等平台对内需拉动作用显著。

五、财新经济指标

财新(Caixin)作为中国领先的财经媒体和数据服务提供商,发布的各类指数、调研报告和数据,能全方位展现民营经济的活力和重要性。以下是关键指标和分析:

1. 财新中国制造业PMI(采购经理人指数)

指标意义:聚焦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,与官方PMI(侧重大型国企)形成互补,是反映民营制造业景气度的核心指标。当财新PMI高于50(荣枯线),表明民营经济处于扩张区间,反之则收缩。  

历史数据:2023年12月为50.8,显示民营制造业持续复苏;同期官方PMI为49.0(收缩),差异凸显民营经济的韧性。

疫情后表现:2020年下半年反弹速度超官方PMI,反映民企应对危机的灵活性。

2. 财新中国服务业PMI

指标意义:反映民营服务业的经营状况,2023年服务业PMI均值为52.1,高于制造业,显示民营服务业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。

细分数据:新订单指数和就业指数可体现民企的市场需求和用工活力。

3. 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(NEI)

指标意义:跟踪新经济(高科技、绿色产业、消费升级等领域)占国民经济比重,新经济中民营企业占比超70%。  

数据体现:2023年NEI平均值为30.2%,显示民企在新经济领域,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行业的活跃度显著高于国企。

4. 财新企业信心指数

指标意义:调研民营企业高管对未来经营的预期,反映市场信心。  

数据体现:2023年四季度民企信心指数为55.6,高于国企的52.1,显示民企对政策环境和市场机会更乐观。指数波动与民营投资增速高度相关(如信心指数跌破50时,民间投资往往同步下滑)。

财新数据 vs. 官方数据的差异价值

1. 样本差异:财新数据更聚焦中小企业(民企为主),而官方数据偏向规上企业(含大量国企)。  

2. 趋势灵敏性:财新PMI等高频数据常先于官方数据反映经济拐点(如2023年初民企复苏信号最早由财新PMI捕捉)。  

3. 问题揭示:如民企融资成本、政策落地效果等细分数据,财新的调研更直接触及痛点。

财新为民营经济提供“微观画像”,弥补了宏观统计中对中小民企覆盖的不足。这些数据对政策制定者、投资者研判民营经济真实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。

民营经济立法背景

一、政策演进:从改革开放初期“允许存在”到新时代的“法治保障”,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逐步提升。新时代政策定位升级,立法需求转向系统性保护。

二、现实需求

1. 地位不平等,比如公共资源和市场要素配置不均,融资贵难慢;实践中面临“玻璃门”“弹簧门”“旋转门”(如招投标、融资等领域对民企隐性歧视)。参考财新周刊《为民营经济立法》;

2. 权益保护不足,比如产权纠纷、地方政府违约(如“新官不理旧账”)等问题频发;  

3. 市场准入限制  

4. 国际竞争压力  

5. 执法落实存在乱检查乱罚款、远洋捕捞、趋利性执法等问题。参考财新周刊《趋利执法求治》。

三、问题倒逼:

民营经济信心波动,如2018年“民营经济离场论”、2022年疫情冲击等事件导致民间投资增速下滑(2022年民间投资增速仅0.9%)。民企呼吁将政策支持转化为法律条款。

民营经济立法内容

草案一审稿共有9章78条,涵盖公平竞争、投融资促进、科技创新、规范经营、服务保障、权益保护、法律责任等方面。

民营经济立法后的思考

财新周刊的一篇封面报道《为民营经济立法》里援引调研对象提到,目前政策出台很多,但在执行上仍存在有待改善之处。尤其是资源分配、市场准入等,民营企业希望一视同仁,立法旨在明确政府部门的法律制度,保障民营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和救济渠道。这部立法不仅保护小商户、打工人、创业者、消费者和执法者,保护市场公平、社会信心,维护社会经济的健康循环运转。未来,人们期待开店手续简化、买东西维权顺畅、办企业少遇吃拿卡要,政策执行前经过多层次培训上岗、实现合情合理合法的执法,减少基层官僚主义。

图为作者为张家口市桥东区工商联企业家作专题培训

作者:王俊海,财新数据高级商务总监、财新智库研究员,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校外导师,原中国农业大学企业家商学院班主任。关注宏观、政策、资本市场、产业、商业哲学、东方文化等,善于多角度多思维模式为企业/个人提供咨询和解决思路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俊海

王俊海

1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

财新智库大宗商品、农业板块研究员、财新数据高级商务总监。曾任职于世界四大粮商嘉吉公司、中国农业大学股权投资基金等中外知名产业和投资机构。关注宏观、政策、资本市场、大农业、商业哲学、东方文化等,善于通过多角度多思维模式分析,为机构/个人提供咨询和解决思路。

文章